汪晖丨人文学科的危机,到底是谁的危机?
2025年9月28日,在汪晖主编《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》出版之际,“三联学术论坛”第29期召集哲学、历史、考古、古文献、文学、艺术史等多领域的23位学者,共同探讨当代中国人文学科“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,与会学者分科述评过往四十年的成绩和问题,并直面当下的危机与困
2025年9月28日,在汪晖主编《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》出版之际,“三联学术论坛”第29期召集哲学、历史、考古、古文献、文学、艺术史等多领域的23位学者,共同探讨当代中国人文学科“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,与会学者分科述评过往四十年的成绩和问题,并直面当下的危机与困
《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》座谈会“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这个题目,像是一个“哲学之问”。有时觉得,越是看似简单的问题,越涉及根本性内容,难以回答。《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》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综合性总结著述,我自己研究视野非常窄,没有什么宏阔的想法,只能说一点零散体会。
从25年前撰写《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》(《学术界》2000年第5期),到前两年多次演讲《中文系的使命、困境与出路》(《读书》2024年第1期),再到今年元旦在《光明日报》上发表《人文学科要做好迎接人工智能挑战的准备》,我逐渐意识到,以阅读、思考、写作为主业的人文
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,人文学科却是20世纪的产物。如果从1920年代胡适提倡“整理国故”算起,现代中国人文学术诞生已逾百年;如果从1970年代末正式恢复大学招生和“改革开放”算起,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逾四十年。人文学科承担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文化和身份共同体的重
近日,芝加哥大学先是宣布将重组合并文科院系,随后艺术与人文学院宣布将在2026-2027学年减少约一半系所的博士招生规模,并完全停止古典学、比较文学、中东研究等博士项目的招生。社会科学学院也宣布,2026–2027学年将暂停人类学、政治经济学等博士项目的招生。